首页 创业分享 正文内容

大饥荒(大饥荒在几几年)

欧易交易所app官网下载 创业分享 2022-08-18 12:08:38 1688 0

大饥荒是哪年?

发生在1959年至1961年期间。

根据《中国水旱灾害》归纳,在1949-1990年的长时期内,“全国受旱面积超过2000万hm的有23年,成灾面积超过1000万hm的重旱年有12年,成灾面积超过1500万hm的大旱年有5年,按成灾面积大小。

依次为:1961年、1978年、1960年、1988年和1989年……受旱率超过15%和成灾率超过5%的有15年,包括1972年、1976年及1959-1961年、1978年-1982年和1985年-1989年等3个连续年段。

受旱率超过20%和成灾率超过10%的有6年。

分别是1960年、1961年、1978年、1986年、1988年、1989年”。

可见,1959-1961年属于该序列的重旱和特大旱年,成灾面积名列前茅,而在建国初期17年(1950-1966年)的统计里,该时段的受旱面积、成灾面积、粮食减产量、受旱人口的统计数值,则更居于首位。

1959-1961年的大饥荒可谓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痛点,三年久旱,赤地千里,稀见炊烟,遍地饥号。

当时,中国已经完成了土地改革(1952),取消了土地的私有化,实行农民集体生产,且生产出的粮食由公社存储,并于每年的11月按规定的比例上缴中央政府。

剩下的粮食用来做大锅饭养活农民,农民也不再享有生产报酬 。

由于整个粮食生产、分配和消费环节全部受中央政府控制,且农民迁移受到限制,只能依赖自己所在的生产地区剩下的粮食获得生存。

大饥荒(大饥荒在几几年)

1959年为什么闹饥荒?

绝大多数饥荒的起因不仅是因为食物产量下降,也因为不合理或者是低效的食物分配,而且通常结合着对于问题严重程度认识的信息匮乏或者是更大影响的误导信息。

在中国这场1959年-1961年的大饥荒中,城镇居民享有定量的口粮。与此相对比的是,因为各级干部出现严重的官僚主义,农村的基层干部因抢着虚报他们公社收获产量,而导致上级据此征收的公粮数量增加。这样留给当地农民口粮和种子粮减少了。

自然灾害是导致1959—1961年大饥荒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1959—1961年我国发生了大面积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造成粮食产量大幅度减产,进而导致农村地区严重缺粮,饥荒也随之而来。因此,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我国应加强自然灾害监测,建立科学的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的作用在于有助于及时准确获取相关自然灾害信息,降低农业自然灾害的风险,实现灾前预警、灾情监控、灾后评估,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有关部门快速、有效地回应突发事件。

对于一些频发且破坏力大的自然灾害,政府应当建立一整套相应的预警机制:建立高效、快速、灵活的危机预警组织体系;科学设定有关灾害的风险级别和相应的应急预案;建立针对各种危机的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测系统和各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

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监测预测系统,收集分析各种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加强危机预警的理论研究,加快危机预测、预警设施、设备的科学研究和攻关,不断提高危机预警能力。

闹饥荒的年代是哪个年代?

闹饥荒的年代是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1959-1961年的大饥荒可谓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痛点,三年久旱、赤地千里、稀见炊烟、遍地饥号,也因此造成那个年代的人寿命的不太长,就因为吃不饱穿不暖,很多人都饿得面黄肌瘦。

简介

先期定义与世纪划分方法相同,即每个世纪每十年为一段,第几个十年即为第几个十年代,首年为年代之首。此种并无一十年代和十十年代,而以世纪初和世纪末表示,比如1901~1910是20世纪第一个十年,1981~1990是20世纪第九个十年,1991~2000是20世纪最后一个十年。

位数对齐的80s、90s这种方式,即将相同位数年代,1980~1989定为20世纪80年代,1990~1999定为20世纪90年代。

中国历史上的大饥荒各发生在什么时代

中国历史上的大饥荒各发生在什么时代

发生在1959年至1961年期间。

根据《中国水旱灾害》归纳,在1949-1990年的长时期内,“全国受旱面积超过2000万hm的有23年,成灾面积超过1000万hm的重旱年有12年,成灾面积超过1500万hm的大旱年有5年,按成灾面积大小。

依次为:1961年、1978年、1960年、1988年和1989年……受旱率超过15%和成灾率超过5%的有15年,包括1972年、1976年及1959-1961年、1978年-1982年和1985年-1989年等3个连续年段。

受旱率超过20%和成灾率超过10%的有6年。

分别是1960年、1961年、1978年、1986年、1988年、1989年”。

可见,1959-1961年属于该序列的重旱和特大旱年,成灾面积名列前茅,而在建国初期17年(1950-1966年)的统计里,该时段的受旱面积、成灾面积、粮食减产量、受旱人口的统计数值,则更居于首位。

扩展资料

1959-1961年的大饥荒可谓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痛点,三年久旱,赤地千里,稀见炊烟,遍地饥号。

当时,中国已经完成了土地改革(1952),取消了土地的私有化,实行农民集体生产,且生产出的粮食由公社存储,并于每年的11月按规定的比例上缴中央政府。

剩下的粮食用来做大锅饭养活农民,农民也不再享有生产报酬。

由于整个粮食生产、分配和消费环节全部受中央政府控制,且农民迁移受到限制,只能依赖自己所在的生产地区剩下的粮食获得生存。

然而1959-1960年间很多地区的粮食生产总量大幅下滑,再加上中央的粮食采购比例并没有及时做出调整,使得采购后,各个地区上剩下的粮食难以维持人民的基本生存,引发了严重的饥荒,约有1650至4500万农村人口死于这场浩劫。

面对这场袭来已久的灾难,中央政府并未及时应对,直到1960年的夏天,中央政府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采取应对措施,将大量城市劳动力移至农村(上山下乡)来填补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失,挽救农村的生产;输送大量的粮食到农村;政府采购的水平大幅下调等,最终遏制了饥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年困难时期

大饥荒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大饥荒在几几年、大饥荒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欧易交易所进行查找喔。

欢迎 发表评论:

搜索
  • 首页
  • 欧易注册
  • 欧易下载